苏州茶文化起源于西汉,在明清时期算是到了鼎盛时期,可以说的上是独领风骚。
苏州不止喝茶,也产茶,苏州的名茶有:
虎丘茶,又名白云茶,产于江苏苏州虎丘山;
碧螺春,其产于太湖洞庭山,属炒青细嫩绿茶。
据说,茶圣陆羽就是在苏州虎丘写的《茶经》。
虎丘茶的缘起,可追溯至唐代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据清初陈鉴《虎丘茶经注补》,韦应物在《喜武丘园中茶生》诗写道:“聊因理郡余,率尔植山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可见是韦应物最早在虎丘正式种植茶树。唐代苏州洞庭山也产茶,不过在陆羽《茶经》中仅列下品。陆羽曾寓居虎丘,品评天下第三泉,陈鉴对《茶经》只说洞庭山茶、不言虎丘茶表示不解:“岂羽来时,虎丘未有名耶?”其实,陆羽的《茶经》付梓于唐建中元年(780),而唐贞元四年(788)韦应物才出任苏州刺史,《茶经》中自然不会有相关记录。
虎丘茶发展至宋代,已稍具声名,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曾绘有《虎丘采茶图》。据清初顾湄《虎丘山志》记载,虎丘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如白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茶”。至明代,虎丘茶已名扬天下。文震亨《长物志》卷一二“香茗”中说:“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茶”条中也说:“自贡茶外,产茶之地各处不一,颇多名品,如吴县之虎丘、钱唐之龙井最著。”文震亨是苏州人,夸耀虎丘茶为天下第一,难免有“月是故乡明”的心理,而谈迁作为浙江人,把虎丘茶排在龙井之前,说明虎丘茶确实品质超群。
1860年—-1910年
1890年,虎丘花农150户,年产花茶5000担。
1909年,虎丘长青花农已达645户,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时福州也在扩大生产。
1910年,安徽人方凤笙经同乡方安莆引荐首先向福建发展,成为”苏徽帮”在福建经营花茶的开端。因福州花多价廉,成本低于苏州;但苏州花好质优,交通较福州便利,窨制周期快。两地各有千秋,苏闽两区竞争较为激烈。
1912年至—-1931年
此间苏州市郊农家见花茶市场需求量大,收益高,故种植珠兰、茉莉、玳玳、白兰、栀子等香花的农户渐增。随着1908年沪宁铁路的正式通车,苏州花茶的年销量达1.5万担左右。
此时,花茶品种已经由原先的珠兰花茶为主发展成为茉莉花茶为主,窨制方法也由原来的单窨改为珠兰先窨再用茉莉提花的双窨。双窨茶叫”大兰茶”,单窨茶叫”香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日本三菱洋行经营的台湾花茶充塞东北市场,遂为日本垄断。华北习惯用茉莉花茶,而苏州仍以珠兰为主,茶商再次转向福州,苏州原有的五六十家茶号,最后仅剩五家资金短绌的茶行,惨淡经营。
1936年,福州香花年产61520担,苏州仅5479担。
1937年,七七事变,水陆交通中断。原先迁至福州的茶庄又纷纷返苏。
此时吴胜元茶栈歙县人吴子平聘用的同乡王子颂,从福州带回当时尚属先进的窨制花茶经验与苏州窨花技术相结合,并作了相应改进,”减轻火味、重窨香浓”,使之适应华北市场,从而使苏州花茶生产再度兴盛。
1937年,苏州郊区共种植香花58万株。
抗战期间,交通受阻,皖浙毛茶难于赴闽窨制,毛茶滞销,因苏州香花兴旺,交通便利,窨制花茶的行栈竞相开设。阊门外东西杨家浜、小邾弄、叶家弄、大小木梳巷一带成为茶叶聚集的中心。规模较大者有:吴胜元、协和、正记、源丰积、正泰、广盛、永丰、兆丰、开元等。花茶年产达45000担。
解放初期,苏州花农达2135户,种植三花960743株。
1950年,年产香花10119担。同年春,中国茶叶公司在苏成立分支机构”苏州窨花工作组”。
1951年,苏州花茶产量7万担(700万斤,15-20元/斤;文革期间35元/斤;80年代60元/斤)。
1952年冬,以”苏州窨花工作组”为基础着手筹建”苏州茶厂”,1953年下半年建成,并正式开工投产。厂址:苏州阊门外留园马路(五福路口)24号。
1955年冬,苏州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并入苏州茶厂。
1952-1956年春,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归口建立公私合营久华茶厂。
1958年4月,久华茶厂并入苏州茶厂。全市花茶生产由苏州茶厂独家经营。取消所有字号,创立虎丘字号,1981年正式注册虎丘牌商标。
1979年,全国供销合作社召开的内销“茶质量评比会上,苏州茶厂窨制的一窨一提、二窨一提、三窨一提、五窨一提虎丘茉莉花茶四个品种都被评为第一名。
1982年,在全国优质食品评比会上,”虎丘牌”一级茉莉花茶获国家优质食品银质奖章;二、三级茉莉花茶获商业部和省优质产品。五窨一提茉莉”苏萌毫”被评为”全国名茶”。
当时企业规模,注册资金957万,职工2000多人。
2002年,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苏州茶厂全面改制。
2019年底,吴子平的第五代传人吴婷婷辗转取得了虎丘花茶的品牌,成立苏州源丰积茶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