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的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很多地方都会有意无意的展现出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职业病”…
我个人把这个词理解成了一个中性词,你的专业能力越强,思考问题的逻辑和决策的方式也就越有规律可循,所以就有了聊聊产品经理思考逻辑的想法。
产品岗在整个工作流中是属于中游的角色,上有老板、运营、市场、用户,下有交互、视觉、开发、测试。
这就要求着产品要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判断能力,如果仅仅只是“传话筒”,既容易被下游的所有人怼,又容易被上游的人怼,两头难受…
最近在看师母的新书,看到几个案例,结合着之前的一些零碎想法,突然悟到什么是一个产品该有的思考逻辑,以及如何去运用。
整体思考逻辑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利弊分析、目标-问题-方案、用户-场景-流程-心理…
利弊分析
之前和同事讨论过一个命题,大意是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决定?
当时我表达的观点是看怎么定义“正确”,很难说对或者错,只能在特定背景下找到一个相对最优的解。
这显然是违背直觉的,多年的应试教育向来告诉我们的都是什么是标准答案,什么不是。符合标准答案的,得高分,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分数较低甚至没分。
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只从一个方面来看待问题。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当我们选择做或者不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平衡,在取舍。
我们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做了能够得到什么,还需要考虑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及不做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以一个功能为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好处是什么,解决了什么人的什么问题,能够带来什么产品价值;
坏处是什么,对产品的其他功能、核心价值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好处,却很少考虑到坏处。
选择做还是不做,归根到底还是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印象比较深的有2个案例,一个是易到用车的,一个是网易云音乐的场景电台功能。
易到创始人在复盘的时候提到过携程当年成为大股东之后,他就一直想在携程机酒(机票和酒店)购买的流程里加上易到用车的入口,不过携程一直不同意。
刚开始他说自己一直不理解,明明投了这么多钱了,为什么还不同意加入口,后来说自己想明白了,用户购买机酒才是核心价值,加上打车的入口会影响产品的核心价值。
再来看下网易云音乐的场景电台案例,可以自己先思考下为什么网易云音乐最开始没做这个功能,后来又做了这个功能。
我是这样考虑的,特定场景下听特定歌曲的需求确实是存在的,比如办公、学习时的背景音,开车、跑步场景下的专属音乐…
但其实歌单已经能在部分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歌单是网易云音乐的核心功能,大多数是用户创建的。
如果针对这些场景做了场景电台,那势必会造成分流,听的人变少了,反过来又会影响创建歌单的人,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好处有的,坏处也是有的,但坏处影响到了核心功能,所以不应该做。
在师母的新书里也详细讲到了这个案例,他的思考也是类似的逻辑,所以就没做场景电台。
由于需求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他就做了车载模式、跑步FM来更好的满足这部分需求…
那为什么最近又做了呢,我猜大概率是因为产品换人了,或者歌单的量级已经足够大了。
思考的结论可以错,但逻辑不能错。
目标-问题-方案
上一部分主要是考虑要不要做的问题,通过利弊分析来判断一个事情要不要做,确定了之后,就是如何来做了。
具体的思考逻辑就是本部分的标题,目标-问题-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犯一些错误,比如不清楚做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把目标和手段混淆了,又或者是手段和目标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关系。
不知道目标是什么这个就应该自我反思下了,目标决定路径。
我们达成目标的方式可称之为手段,以优化页面提升登录转化率为例,提升登录转化率是目标,优化页面只是手段。强化登录的价值,优化登录流程,采用第三方登录等方式是不是也可以达成目标…
第三种情况是最难以发现,也是最可怕的。当你陷到问题中,就会觉得过的很充实,因为有很多事情要做,可问题在于,假定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就能达成你的目标么?
以提升留存为例来看下这部分的思考逻辑。
目标:提高留存率
问题:不详
方案:待定
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先找出来哪些东西会影响留存率,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最开始是被种种原因吸引过来的,下载登录,打开App,随便刷了几下,觉得有意思就继续刷,觉得没意思就走了。
留下来的人继续使用,偶尔尝试一些新功能,觉得有意思就继续玩,觉得没意思就流失了。
那具体的问题就变成下面几个了:
新用户为什么要来?
新用户来了怎么能够快速上手?
用户为什么能持续的来?
用户不来了之后,怎么能让用户回来?
然后结合着问题,分析现状,明确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最后结合着问题再来找对应的解决方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标与问题之间应该是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关系的,即我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目标就能够达成。
用户-场景-流程-心理
上一部分是确定目标与关键问题,这部分就是具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
产品设计常规的流程就是需求收集-需求分析-产品方案-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开发-测试…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方案设计,设计的起点就是用户和场景,结合着用户的需求、业务流程、用户使用流程以及心理变化来进行具体的设计。
最近在做一个抽奖性质的东西,背景就是想利于人性中以小博大的心理,来做一个类**的功能,提升一些数据指标。
用户角色相对比较单一,就用户和平台两方,场景就是在刷视频的时候结合一些特定的规则触发。
比较粗颗粒度的用户使用流程就是进入抽奖页面》参与抽奖》支付》展示结果,核心业务流程就是奖品及概率设置》抽奖》开奖。
这些都是基本功,就不详细展开了,心理部分说明下,因为用户体验是用户的主观感受,而且大多时候是相对值,不是绝对值。
抽奖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机博弈,一种是人人博弈。前者相对比较简单,就是赢或者输,后者相对复杂一些,因为涉及到心理变化。
假定是3个人在进行玩家间的博弈:
一种情况是一个人赢,两个人全输;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赢大部分,一个人赢了一部分,另一个人全输;
还一种情况是一个人赢大部分,一个人输了一部分,另一个人全输。
同一个人在这几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是不一样的,假定A是中间的那个人,那会有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种情况下,A全输,这个时候他会想,没事,反正还有一个垫背的呢;
第二种情况,A赢了一部分,他可能会想没输就行,下回看能不能多赢一点;
第三种情况,A输了一部分,他可能会想呀,输了,还好没输那么多…
这不同的心理变化,又会体现在用户的行为上,在进行方案的设计的时候,需要好好利用这些心理上的变化。
以分享为例,什么都没做,上来就直接让你分享,你是否愿意分享?
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什么任务,获得了什么奖励,这个时候再让你分享呢,分享率会不会提升呢?
最后
上面几部分组合起来就是我个人觉得的产品该有的思考逻辑,先看要不要做,再看如何做,最后再看如何做好,具体来说就是:
要不要做:利弊分析;
如何做:目标-问题-方案;
如何做好:用户-场景-流程-心理。
产品是个复杂工程,需要补很多的能力和知识,属于入门容易,做好很难的那种。
之所以叫做产品经理,是因为你的思考方式和决策逻辑,而不是你的title叫什么。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转载请注明:电商实战教程 » 产品经理的思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