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运营干活分享,短视频运营,抖音运营,淘宝运营方案思路分析!

面试杂谈

运营推广 yunying 3℃ 0评论

面试杂谈

最近面了几家公司,有幸和几位比较资深的产品总监聊了聊,也算是获益匪浅。几轮面试下来,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段位依然是比较低的,期间也零零散散的产生了一些想法,暂时就先记录一下吧。

行业增速放缓下的重新思考

有小伙伴说投了好多简历,结果都没有反馈,不是被刷下去了,而是简历根本都没有被查看。结合我个人的实际情况来看,投出去的简历,被查看的数据约占30%的样子。一种情况可能是求职者太多,招聘方根本看不过来,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有可能招聘方根本不招人…

 

有位工作好多年的同事说去年同期的时候,只是修改了修改简历,第二天就有几位猎头主动联系上了,而今年投递了几封简历之后,却是都杳无音信。

 

无论是从朋友们的反馈来看,还是从自己的真切感受来看,都是能够感觉到当前的行情其实并不是很景气的。

 

一方面互联网的增速确实在逐年放缓,这也就意味着新增岗位的数量确实在减少,另一方面每年都会有新的一批毕业生加入到互联网行业中来,而且也会有一部分从业人员从其他行业转到互联网行业来。再加上红利期逐渐消退,资本市场回归理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目前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情况,的的确确是不如前两年发展的势头那么好了。

 

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职位,整体都是符合金字塔模型的,底端塔基的数量永远是大多数,能够登山金字塔塔尖的人,注定都将是少数。

 

在行业快速增长不再,红利开始消退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个人与行业、个人与职业的关系,很有可能是不少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了。

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非常大的一个作用就是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这样就让之前很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来赚取中间差价的商业模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虽然现在的互联网招聘也已经解决了部分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不对称的问题依然很严重。

 

对于一个招聘方而言,不清楚应聘者的简历是否是真实的,这个人的能力如何,是否是公司需要的人,这些其实是很难在一两个小时的面试过程中进行全面考察的。

 

而对于一个应聘方而言,也只能从一些公开的描述以及JD里了解到这家公司和自己应聘的职位,虽然JD和你被招进去做的事情也很有可能完全都不相关。

 

此外作为一个应聘者,你可能也并不太清楚公司的内部业务流程是怎样的、资源是怎么分配的、组织架构如何,以及自己究竟适合不适合这里,这些都是很难去判断的。

 

面试的时候有位产品总监说对我印象挺好的,给我的评价也挺高的,但是不建议我去这家公司,因为公司的产品、组织和业务有些问题,不希望我过去,而且他自己也会在近期离职…这种坑对于一个外人怎么可能会知道,恐怕只有掉进去了才知道吧。

 

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算不算行业的招聘痛点,有没有办法解决?有没有机会切下一块市场呢…

面试问题

网上有很多的面经,你可以去多刷刷,刷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每个面试官问的问题都是和他个人喜好相关的,而且面经的题目适用于大概率的样本,在个人面前很有可能会失效。

 

面经还是要看的,适当的看看就好,只是为了解常见的问题,然后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仅此而已,而不是为了投机取巧。校招的笔试题、群面题还是可以去刷刷的,思路和方法论是具有普适性的。

 

根据我为数不多的一些面试经验来看,社招更多的就是聊,各种聊,聊产品,聊项目经历,聊你喜欢的产品,不喜欢的产品,聊你对需求的判断,聊你对他们家产品的看法,聊你的基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等等…有的公司也会做一些行测题和性格测试的题目。

 

另外也有些公司会要求面试者做产品分析报告或者自带作品,对于要求面试者做产品分析报告这种方式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虽然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应聘者的门槛,筛选掉部分的不合格者,另一方面也能够收集一些产品的优化改进建议。

 

但是我作为一个面试者而言,首先做这个事情对于我而言本身就是有机会成本的,其次基于信息不对称性,面试者根本不知道企业招不招人。

 

有的公司会专门采用让应聘者产出分析报告或者作品这样的形式来做用研、验证想法,或者是压榨免费的劳动力,更有甚者,有公司会专门招一个人进来背锅。以上几种情况不是我杜撰的,也不是在哪里道听途说的,而是招聘方内部的当事人亲诉的。

 

愿大家能够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可好?

产品随想

和一些高阶的产品聊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现在的我还不太具备,没有形成这样的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我发现他们在提出一个需求的时候,首先会明确一个场景,即在什么场景下会产生这样的需求,然后是基于这个场景的一个用户故事的描述,就是说这个场景和需求的用户要先在真实生活中和目标用户对应起来。

 

在用户故事讲完整之后他们才会去考虑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需求,以及如何去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会要求在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而且需要将方案细化分解到可直接实施的地步。

 

这部分的能力目前我是比较缺乏的,首先是没有这个讲故事代入场景里的能力,有的时候提出的需求虽然是真实和正确的,但是没有和场景很好的匹配起来,其次就是通常想到到解决思路之后就停止思考了,没有细化到可直接实施的地步,看来以后需要多加强整个推演过程了。

 

在面试中有位产品总监问我说,圈里的产品经理们有这样一种共识,就是要提防那些写文章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他们把过多的时间放到了文章上,而没有时间来思考产品和用户本身了。

 

我的内心OS其实是,张小龙还说过他说的都是错的呢,用这个观点来回应张小龙的观点应该也没啥毛病。

 

最后简单的整理了下思路,从三个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的本质说的是在产品和用户上花的时间少了,而不是说写作就怎么怎么了。即使没有把时间花在写作上,也不一定就是把时间花在了产品和用户身上,比如有的人可能去打王者荣耀去了,有的人可能听歌看电影去了,有的人可能逛知乎贴吧去了…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其次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不管什么事情都会有一个阀值,过犹不及。我目前在文章上花的时间差不多是每周半天的时间的样子,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而且写作也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看电影消遣,有的人喜欢听音乐消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写作和其他兴趣爱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最后就是我个人认为文章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用户的需求和我自己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来组织文章,这本身就是一个产品思考的过程,而且通过写作也可以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文档撰写能力,此外还能够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让我在产品的道路上能够更快的进步。

 

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你想往产品的哪个方向发展

面试中有好几次都有面试官问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你选择往哪个产品领域进行发展?曾经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为这个问题纠结过很久,那就是究竟是选择一个方向来发展,还是说没有固定的发展方向。

 

虽然大家都是叫做互联网产品,但是互联网产品下面又会有很多的细分领域,比如工具、娱乐、资讯、社交、电商等等,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区别的。

 

这也就衍生出了这样的一种观点,那就是产品经理应该在某个领域深耕,比如做社交的产品经理最好应该往社交的领域一直发展,而不是做1年社交,1年工具,1年电商。

 

我个人的观点和这个不太一样。

首先我是觉得如果没有尝试过某个领域,那就不会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领域,是否愿意一直往这个领域去发展,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个悖论。

其次就是我隐约觉得很多东西在商业层面上其实是相通的,等达到某个层次之后,很有可能会把这些东西都融合在一起。

 

此外就是个人觉得产品所需要的方法论和基础的知识都是相通的,你掌握的方法论、处理问题的方式、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具有普适性的,能够帮助你快速的适应新行业,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快速学习能力,能否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另外现在的新兴行业发展的那么迅速,3-5年后会火起来的行业说不定现在还没有爆发的前兆呢,那这个行业最早一批的人从哪里来?还不是从其他行业迁徙过来的。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直死守着一些之前遗留下来的行业,可能也未必会有很好的机会。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需要结合整个大背景,结合具体的环境,再结合个人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来综合考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判断,没有什么对错之分。

你为什么想做产品

这个问题也是聊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抛开所有的伪装话术,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想做产品的初衷,以前我并不是很确定为什么,现在却是逐渐的清晰起来了。

 

最早期在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职业,所以就尝试了很多的事情,比如自学会计学、营销学、炒股,看了很多成功励志相关的书籍,始终觉得如同隔靴搔痒一样的,直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知道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位。

 

后来就一发的不可收拾了,在网上搜罗了相关的书单,把图书馆产品经理相关的书籍都刷了一遍,开始自学产品经理相关的课程,甚至付费购买了一些课程。此外就是自学相关的软件,诸如Axure、Visio、Mindjet之类的,之后是去体验各种App,就这样勉勉强强的最终算是入门了。

 

我的初衷是在画原型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我是在创作,能够从中体会到做出来一款产品的成就感,后来对产品和商业的理解更深一些之后,就开始考虑一些其他层面的东西了。

 

这是我的初衷,你的初衷是什么呢?

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吗

社招的时候问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偏向于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所以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冷不丁的愣了一下。我说我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我是一个理想现实主义者,有情怀,但也会考虑实际的情况。

 

于是面试官又问我,那你喜欢罗永浩这个人么,我说喜欢。他又问到,那你觉得罗永浩现在的方向算是跑偏了么,我说,没有,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企业家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妥协,什么时候不能妥协。

 

是啊,初衷这种东西最容易被人淡忘了,但却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这种东西,在面临选择的关头,才会体现出来它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更像是个人的心得和一些感受,没什么太多干货。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最后,给自己打一个小广告。

现公司的合同即将到期,没有续签的打算,准备离职中。有合适的产品职位(1-3年岗),坐标上海,欢迎推荐。我的微信是chen604841806,感谢感谢。

顺便给留言的读者道一声谦,我一般很少回复成功过。因为微信文章留言的有效期是48小时,过期之后作者无法主动发起聊天,而我一般都是周日的时候才会统一查看回复,所以一般都会错过。有什么事情您说明一下,留下联系方式即可,看到之后我会主动加您的…

 

产品学习|交流分享

公众号ID:产品经理从0到1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转载请注明:电商实战教程 » 面试杂谈

喜欢 (0)

文章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