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不止文案。 文案君(MrCopywriter)
“你都这么大了,应该……”
“都什么时候了,还不……”
“这都几点了,赶快……”
如果你对以上句式并不陌生,
甚至感到困惑和厌烦,
那车来了这支视频,
就能稳稳戳中你的泪点:
正月十五刚过,
在外工作、求学的人也该陆续离家了,
这波人看到视频时的内心感触会更深。
因为视频主角的经历,
仿佛就在还原自己。
▼
小时候耍赖不想去幼儿园,
还美其名曰“金鱼舍不得我”,
妈妈则用“你想多了”来击破这一借口,
催促并诱惑说“去幼儿园能交到很多好朋友”。
之后被催的时候就更多了——
上学时被催“快去读书不然能考上大学吗”,
工作时被催“赶紧起床不然上班迟到了”,
适龄时被催“过了年你都多大了”,
……
视频通过一段段人物对白和画外音,
重现了我们从小到大“被家人往外推”的场景。
而屡屡面对被强行推出、反复催促的我们,
由一开始不知所措放声大哭,
逐渐滋生出一种
“难以理解父母为何这么做”的情绪,
甚至像女主那样,
在吃饭时立刻放下筷子转头回屋以示不满。
但,这是事情的全部吗?
“但当我们真的转身离开,
其实,越催你走的爸妈越舍不得。”
这句转场文案之后的画面,
揭开了我们转身后的真相。
原来“往外推”的背后,
是舍不得。
▼
他们假装迅速离开,
又躲在窗外悄悄看你。
他们笑意盈盈送你上车,
车走后却忍不住抹抹眼泪。
这些过于真实的画面,
让我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离家时,
鼻子一酸,忍不住红了眼,
妈妈察觉后立刻说,
“你这是去学本事、见世面,
怎么搞得跟上刑场似的?”
后来我才知道,
每次妈妈都要目送我直到看不见后,
才红着眼睛离开。
视频用这样的对比画面,
呈现出我们儿时、大学、上班
三个代表性阶段的离家时刻,
父母截然不同的内心状态。
用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
以及能营造氛围的背景音乐来说明:
家人每次把我们往外推时,
心里都万分舍不得。
每一幕场景就是一次情感的递进,
越往外推,越舍不得。
就像女主出嫁离开娘家时,
父母有力地挥了挥手,
即将哭泣的脸上依然带着笑意好像在说:
走吧,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至此,整个视频的情绪达到最顶点:
在催着我们离家后,
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
父母也依然在默默守候。
▼
网上曾有人问:
哪一瞬间,你突然长大了?
有个回答直到今天我都记得:
“在城里读寄宿学校时有个同学,
总是半夜**去网吧,
可有天他出门后又回来了,
从此发愤图强一心学习。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性情大变,
他说那天**时,
发现从县城来看自己的父亲为了省住宿费,
靠着墙根睡了一夜。”
当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和苦心,
我们就迫不及待要长大。
正如视频结尾处,
女孩不再赖床,提前准备好早饭,
被妈妈催促时也不再不耐烦,
而是用车来了APP查询公交车
还有几站到、多久到,
笑着告诉妈妈“来得及”。
知道了父母“催我走”的真正用意,
用自己的方式多挤出些时间用来陪伴他们,
哪怕只是省下浪费在等公交车上的几分钟,
和父母安心地吃顿早餐也是好的。
▼
这也体现出车来了此次传播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
它洞察到年轻人一直被催的烦恼,
尤其是春节期间
会被密集轰炸从而想逃离的思绪;
另一方面也触摸到年轻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特别是那些愿意真心陪伴、
和父母讲和的温情时刻。
于是车来了用不到三分钟的视频,
呈现出年轻人和父母之间,
从不解,到理解,再到和解的整个过程。
它的目标不囿于催泪,
而是要让车来了APP作为“陪伴解决方案”,
成为有效拉近年轻人和父母间
亲密距离的粘合剂。
换个角度考量,
在春节返程开工之际,
车来了也许是想借女主之口,
告诉所有正在奋斗路上、
在外打拼的年轻人:
别着急,一切都还来得及。
车来了APP
通过让你随时知道“公交车到哪了”,
不再因等车苦恼,实现“坐车来得及”,
而你自己也可以通过规划好自己的生活,
不必追赶别人的节奏,
做到“人生来得及”。
▼
时间花在哪里,积累起来终究能看见。
下载车来了app
或者直接点击下方车来了小程序,
一起珍惜当下的每一分,
一起把握当下的每一秒,
把日子过得不慌不忙、井井有条,
把时间花在那些爱我们、
舍不得我们的家人身上,
认真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吧。
—— END ——
凡转载文案君原创及专栏文章请开头标注完整来源和文末附上以下二维码,未经授权转载,统统关小黑屋啦
关 注 文 案 君 就 是 一 场 冒 险,至 今 我 仍 不 觉 得 安 全……
新 浪 微 博:@ 文 案 君-
投稿 ▏商 业 ▏文 案 合 作
那口虫(Wechat ID: wenanjun001)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车来了app
转载请注明:电商回忆录 » 开年第一支催泪视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