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运营干活分享,短视频运营,抖音运营,淘宝运营方案思路分析!

故事丨五十岁前她连怎么活下去都不知道,五十岁后终成国民热辣女神

运营推广 yunying 3℃ 0评论

故事丨五十岁前她连怎么活下去都不知道五十岁后终成国民热辣女神

作者|程六六

编辑|静静

打开“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官网,除了老干妈标志性的logo以外,最惹人注目的还有“创民族品牌,立千秋大业”的标语。而讲出这句豪言的“老干妈”陶华碧,在50岁之前想得只是怎样才能活下去。

麻辣帝国里的绝对女王,曾经只是走投无路的灰姑娘

1947年,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下面的一个乡场,排行第八,是家里的老幺。

永兴镇交通发达,盛产茶叶、大米、辣椒,曾是黔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尽管家里的条件没有因此改善,但浓厚的商业氛围还是对陶华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成为了日后“老干妈”扎根生长的沃土。

陶华碧没怎么上过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在“做饭”这件事上,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十几岁的陶华碧喜欢琢磨如何做出好菜品,尝遍当地百家菜,将各家优点特色融为一体。她还拥有与生俱来的敏锐味觉——陶华碧能够准确分辨食物细微的味道,并且很快复制出相同的菜品。而在所有的味道中,她尤其喜欢“辣”。

除此以外,陶华碧的成长历程与普通的村里“小芳”并无区别,甚至更加清苦。直到20岁那年,她嫁给了地质工程队的一名会计,搬到了贵阳市龙洞堡。婚后陶华碧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李贵山,小儿子李辉。丈夫工作不错,陶华碧也经常会在工地附近做些体力活贴补家用,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本以为会相夫教子安稳度过余生的陶华碧,却意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丈夫突然重病去世。

对于陶华碧来说,这无疑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打击,然而生活不允许她难过太久。为了赚钱养家,陶华碧曾经外出打工,但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儿子,她最终还是回到了龙洞堡。

日后年销售额40多亿的“老干妈”,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孕育而生的。

“升级”需要机遇,但机遇从来不是“等”来的

这是一个标准的“白手起家”的故事。因为没有什么文化,陶华碧做的是最简单的体力活儿,靠在街上卖凉粉维持生计。

当时的摊位邻近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校,很多学生是那儿的常客。陶华碧知道一些学生家境不好,经常多给些凉粉或者不收他们的钱,时间久了,“老干妈”便成为了学生们对她的称呼。

靠着一碗碗的凉粉,日子勉强走上了正轨,但陶华碧没有选择摆一辈子摊,而是开始了第一次主动“创业”。

说是创业,其实依旧寒酸得很。1989年,陶华碧用儿子捡回来的废砖块和油毛毡、石棉瓦,搭建了只能摆下两张桌子的“实惠饭店”。

饭店开在路边,挨着地质工程队,依旧是卖凉粉,因为味道好、赠小菜,吸引了不少工人和路过的司机,生意一直不错,家里逐渐摆脱了困境。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年,直到1994年发生的两件事,开始让陶华碧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贵州省出台了针对民营企业的“五不限”法规——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范围。民间的创业者们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让陶华碧隐约意识到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第二件事是一次“歇业”事件。在经营“实惠饭店”的时候,陶华碧坚持每天买新鲜辣椒制作辣酱,送给前来吃饭的顾客。但是有一天,因为觉得身体不太舒服,陶华碧没有去买辣椒、做辣酱。 

然而,没有了辣酱,店里第一次出现了冷清的场面。

陶华碧起初没太在意,而是趁着空闲,上街走了走,却发现其他凉粉店里的生意十分红火,而“秘诀”竟是她自制的调味料——因为好吃,经常有人专门到“实惠饭店”买辣酱,陶华碧则一直都是半卖半送,没想到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这个发现给了陶华碧很大的震动,也让她第一次认识到自家辣酱的价值。

就在陶华碧脑中翻转着是否要专卖调味料的念头时,她得到了“贵人”的指点。一位老板在吃到陶华碧做的辣酱之后,鼓励她出来自主创业,“别开小饭馆了,专门卖你自己做的辣酱吧”。

老板的一番话成了促使陶华碧再次转型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流行的“极简”和“匠人精神”,都是老干妈玩儿剩下的

1996年7月,陶华碧关闭了自己开了多年的“实惠饭店”,日后火遍全球的老干妈应运而生。

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刚成立时,陶华碧手中只有多年攒下的辛苦钱,根本不够项目启动。无奈之下,陶华碧找到南明区云关村委会帮忙,而村委会的很多人都爱吃陶华碧做的辣酱,听说后纷纷表示支持,借给了陶华碧两间空厂房。

即使手头并不宽裕,陶华碧还是大胆地招聘了40名工人,甚至包下了员工的吃住——而从建厂初期的40人到后来的4000人,这项福利一直没有改变。

很快,陶华碧遇到了第一个难题。

在当时,市面上常见的都是窄口玻璃瓶,适合盛装辣酱的宽口瓶并不多,生产出来的辣酱只能装进窄口瓶里,很难夹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陶华碧开始自己琢磨瓶子的形状、大小、开口,之后找到临近龙洞堡的贵阳第二玻璃制造厂,希望能够制造出理想中的罐装玻璃瓶。

这是陶华碧生平第一次商业谈判,惨败是预料之中的结局。

当时的贵阳二玻是年产1.8万吨的国企,而老干妈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厂,订单量还不够塞牙缝的。

但贵阳二玻的负责人显然是低估了这个中年妇女的“战斗力”——只要一有空,陶华碧就会找上门去,对着生产线负责人软磨硬泡,“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是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终于,禁不住陶华碧的“死缠烂打”,贵阳二玻允许陶华碧在车间自行寻找她中意的玻璃瓶,但没有为老干妈专门开设生产线。

打这之后,陶华碧一有空就挎着篮子去贵阳二玻捡瓶子,老干妈的产量也很快得到了增长。 没过多久,贵阳二玻就设立了专门为老干妈供货的生产线。

如今,老干妈每天需要超过130万个玻璃瓶,其中最大的供货商仍旧是贵阳二玻。而贵阳二玻也得益于老干妈,在后来的国企改制的倒闭狂潮中存活了下来。

除了瓶子,陶华碧在“做辣椒”这件事上也一直亲力亲为。

陶华碧平时吃住都在厂里,亲自向员工示范辣酱的炒制,监督着生产线上的每一道流程,不允许一点马虎。而对于公司的进出账目,不识字的陶华碧则想得格外简单,“两个加在一起,平了就可以了嘛”。

流水线不停地运转,生产出的辣酱很快被周围的客户运走,老干妈的名声也逐渐在贵州本地打响。

酒香不怕巷子深,产品就是最好的广告

老干妈从贵州走向全国的过程,有赖于陶华碧的商业本能。

因为当地交通发达,老干妈工厂附近经常会有来自各地的货车路过,货车司机们旅途劳顿,又吃不到什么可口的东西,陶华碧就免费送辣酱给路过的司机。

就这样,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老干妈”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落到全国各地,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

然而,在中国,有“爆款”的地方就有“山寨”。从出名的那天起,老干妈就不断面临着老干×的骚扰。

对此,陶华碧的态度十分坚决,对山寨“零容忍”,并开始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虽然陶华碧很早就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老干妈”这一商标,但商标局以“老干妈”是“中国最普通的称谓”为理由,多次拒绝陶华碧的注册申请。

这让模仿者趁机钻了空子。

1997年,华越老干妈成立,并去注册了“老干妈”商标,还大肆在全国打广告,声称自己才是正宗的老干妈。

1999年,贵阳老干妈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华越老干妈告上法庭,真假老干妈当庭对质。次年,一审法院认定,刘湘球老干妈侵权。祸福相依,这个官司也让老干妈声名鹊起。

女王老去,但“老干妈”永远年轻

对于低调神秘的陶碧华,坊间一直流传着不少“传说”。

有人说陶华碧记忆力惊人,能记住厂里2000多工人的名字、生日,还有人说她打麻将靠记牌能赢上半天,看公司的账本也过目不忘。

基于老干妈的传奇经历,没人会质疑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但终究也无从考证。

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常年的辛苦劳作给陶华碧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因为早年负重工作,陶华碧得了严重的肩周炎,只能靠膏药缓解,长期搅拌辣椒,也让她的指甲全部钙化。 

陶华碧似乎也没有“享清福的命”,儿子曾经送她出去旅行,但没过两天就嚷嚷着要回家,因为“听不见厂里的瓶子声睡不着”。

2014年,带着一身的病痛,陶华碧退出了老干妈的股东名单,公司由两个儿子接手,这个神秘封闭的红色工厂里,继续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生产着辣酱。

而这位麻辣女王的成功秘诀,简单到人人都懂,复杂到谁都学不会。

你不能错过的 往期精彩

凭什么NIKE那么招球星稀罕?

LV凭什么能成为奢侈品界的大佬?

揭秘最赚钱的舞台剧

揭秘中国最有名的火锅店

揭秘最赚钱的咖啡连锁企业

揭秘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手机

蛋解开店

用我们的弯路为你铺路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电商回忆录 » 故事丨五十岁前她连怎么活下去都不知道,五十岁后终成国民热辣女神

喜欢 (0)

文章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