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战争】定位理论的边界(4.2.4)
作者:张知愚 订阅号:心智战争(xinzhizhanzheng)
为什么定位理论的典范诺基亚、当当网、英特尔失败了?
貌似不遵从定位理论的腾讯新闻、京东物流、网易游戏却成功了?
他们为什么失败,又因为什么而成功?
定位理论在什么时候是解药,什么时候是**?
为什么说定位理论的边界表现之一是不能跨越非连续性?
这一篇文章给你解答。
“定位的边界:不能跨越非连续性”
得益于混沌商学院李善友的普及,很多人知道了什么是“非连续性”:
当产业发展缓慢的时候,产业周期是连续性的;但当技术出现跳跃式发展,产业将遭遇不连续性。
任何产业不是沿着直线进步的,而是沿着双S曲线进步。两个S曲线之间的断层,就代表着技术的跳跃发展。能否跨越这个不连续性,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诺基亚是不是死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不连续性上。诺基亚在功能机时代连续14年世界第一,但是没有跨过不连续性。
英特尔一个月前裁员2万多人,遭遇了从个人计算机芯片到移动芯片上的不连续性,英特尔在个人计算机芯片上几乎垄断,在移动芯片上的市场份额竟然不超过1%。
百度被挤出了前三名,除了个人计算机端搜索之外没有产品有同样影响力了。而百度的模仿对象谷歌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产品。
阿里巴巴是2B业务起家,但是2B不行后,做出了淘宝、天猫、支付、蚂蚁金服。
腾讯在PC时代有QQ,移动时代有微信,看起来很顺利。但是马化腾说:微信如果不是出现在腾讯,对腾讯将是灭顶之灾,我们根本挡不住。
阿里和腾讯是唯二的跨越了非连续性曲线的公司,也是唯二的市值过千亿的公司。
互联网和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有人提出了“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失效了”的言论。
如果按照定位理论的做法,当当网就应该专注网上图书销售,但是却被全品类的京东商城打败,一个很专注的很定位的当当网没有成功,一个不够专注缺少定位色彩的京东商城成功了。
如果按照定位理论的做法,腾讯就应该专心做社交,但是腾讯的游戏、新闻都做得很好。阿里就应该专心做电商,不应该涉足物流、旅行、金融等行业。但是他们都没有听从定位的“忽悠”,跨界也很成功。
如果基于定位理论的认识,英特尔专注于个人计算机芯片,诺基亚专注于功能手机,都是执行定位理论的典范。可以在时代潮流到来之时,英特尔和诺基亚所在的品类——个人计算机芯片和功能手机——受到了冲击,品类消亡带来的是品牌的消亡。
对于当当网的失败,已经在上一部分里说过了:当当网所在的品类——“网上图书销售”——本身存在危机的时候,品类的代表当当网也会受到冲击。
英特尔和诺基亚的失败、腾讯新闻和阿里物流的成功,是否证明了定位理论的失败?这要从定位理论的诞生过程说起,才能明白这是定位理论的边界,而不是定位理论的失效。
清晰了定位理论的诞生过程,才能明白哪里是她的边界,进而一只眼睛盯着边界内的心智战争,一只眼睛盯着边界本身的变化,做到根据竞争形式的变化重新定位。
在几乎每一本定位的书里,都会提到“三个时代”:产品时代,渠道时代,心智时代。这是从产品打造的视角去看定位理论的诞生。
还有第二个版本的“三个时代”:独特销售主张时代,品牌形象时代,心智时代。这是从品牌打造的视角看定位理论的诞生。
“产品时代,渠道时代,心智时代”
产品时代是指市场经济初期,商品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个时期不需要品牌战略,商家要做的是尽可能快速、低成本、大量地生产,满足需求。
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是福特汽车:
美国在亨利·福特以前,不需要品牌战略,因为大量的需求已经存在而且竞争还不激烈。这种稀缺时代的黄金日子,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80年代
也出现过。
稀缺时代的竞赛是在工厂展开的,大家比拼的是生产线、生产速度与成本,于是就诞生了福特模式。
亨利·福特制造汽车,他发明了流水线作业系统,成为了美国的工业大亨。那时消费者对产品需求高涨,对产品也可以忍受将就,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福特有名的宣传口号是:“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车,只要那是黑色的。”因为福特只生产黑色汽车,你要不要自己看着办。
————《2小时品牌素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类产品被生产出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时候,渠道时代就到来了。
渠道时代的典型代表是娃哈哈,娃哈哈的渠道建设深入到了中国的每一个县城甚至农村。
渠道时代的娃哈哈,最擅长的就是模仿别人的产品,然后利用渠道优势和广告轰炸占领市场。如“营养快线”就是模仿河北小洋人集团的“妙恋”,娃哈哈的老板宗庆后发现“妙恋”之后,立刻投资20亿建了“营养快线”生产线。
配合广告轰炸和渠道优势,这款产品每年给娃哈哈带来100亿的销售额。
同样模仿可口可乐的非常可乐,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70亿。同样做纯净水的乐百氏,销售量也比不上娃哈哈纯净水。
如果说渠道时代的到来,是因为产品的丰富导致了消费者选择困难,而占据终端的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益。
那么心智时代,是因为产品的极端丰富和广告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消费者已经完全丧失了选择能力,品牌要想尽一切办法进入消费者的心智,才有机会存活下去。
信息社会开始到来,媒体与信息开始爆炸式增长,人们既无力去区分,也懒得去区分。因为人的头脑容纳信息是有限的,而消费者的选择实在太多。
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已经无暇应付,更不用说区分品牌各自的形象了,他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受到信息的冲击。到了今天,消费者面临的选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跟大家分享几个数据,中国的品牌已经有170万个,我们常用的就那么几千。那么在美国呢,有220万个品牌,日本和美国差不多,欧盟300万个,而且现在每年都有60万个新品牌在递增。
定位理论开创者杰克·特劳特发现,身处信息时代人们的心智启动了两项功能以保护自己:一是排斥信息,二是自动将信息简化归类。
在这样一种心智模式下,消费者不再去辨认哪个品牌的形象是怎样,而是把产品分成类别储存起来,同时每个类别又只记那么几个足够应付的品牌。
有关品牌的新信息,只有符合这种分类才被接受,凡是与心智中已有信息或概念相冲突的信息,一律排斥在外。
————《2小时品牌素养》
竞争的极度激烈和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竞争的战场转移到了心智之中。消费者的选择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进入心智的品牌根本不可能被选择。
这就是心智时代。适合心智时代的营销理论就是定位。定位就是一门专门研究心智的理论。
独特销售主张和品牌形象的理论为什么不再奏效了?因为当所有人都在打造品牌形象的时候,品牌和品牌之间没有差异性,也就无法进入心智。
如果一个当红明星代言了同一品类的三个品牌,对于心智来说三个品牌都差不多。当一个品牌提出自己的独特销售主张之后,又跟进两个竞争对手提出同样的销售主张,那就不存在“独特”销售主张了。
而定位理论,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
“互联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
渠道时代的王者娃哈哈,面对产品时代的妙恋、乐百氏的时候,呈现出的是压倒性的优势。
因为竞争环境改变了,最能适用环境的商业物种最容易生存下来。商业物种和自然界的进化,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揭示的真理是:在自然演化中,不是最强的物种能够生存,也不是最优秀的物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而是最能适应环境的物种繁衍了下来。
但是当心智时代到来,渠道时代的娃哈哈也遭受到重创。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入中国的时候,非常可乐就消失了。在心智的战场上,非常可乐非常没有优势。
消费者通过美国文化输出(主要是电影)已经知道,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真正的可乐,非常可乐是山寨货。当货架上同时摆放三者的时候,消费者会选择“最正宗”的那个。
到此时为止,定位理论的边界还没有出现。
当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时候,心智时代的物种们面临着新的危机。在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定位理论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独特销售主张和品牌想象理论诞生于产品时代和渠道时代,她们面对心智时代的定位理论,威力就不如从前。
心智时代的定位理论,在面对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时候,威力也不如从前了。
新的时代有什么不同?
定位理论如何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展?
让我再想想,如果你有新的看法,请留言。
转载请注明:电商实战教程 » 【心智战争】定位理论的边界(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