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寒冬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眼光放置到了未来和技术,大家都在期待着谁将是下一个颠覆性技术,谁有可能成为像iPhone这样的颠覆性产品。
VR/AR就是其中一大热门候选,按照业界的说法,VR先行,然后AR跟进,再后面是MR。
一、AR一下子红过了VR
正当全世界都在排兵布阵,以先攻克VR为目标时,一款游戏却让VR/AR的前景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了!
这款游戏就是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的手机游戏《Pokémon Go》,它上架不到1个月,下载量已破3000万次。这也就意味着已经有超过3000万人次真真正正地体验了一把“增强现实”!
而VR最热的HTC的ViVe和Facebook的Oculus,它们的VR头盔,即使是乐观估计,全球合计销量也不到30万台,那么现在全世界体验过AR技术的人已经是VR的100倍了!
如此小众,至少在今年6月之前,都比VR要冷门不少的技术,就这么火热了起来!
就连一向沉稳内敛不爱夸人的苹果CEO库克,在7月26日,兴奋地聊起来了《Pokémon Go》!他连连表示“AR可以很了不起”,这款手机游戏很成功!
于是,全世界突然AR比VR还要红!
二、两个电影让你搞懂AR和VR
美国许多科幻电影其实并不是真的天马行空的想像,很多是把实验室正在研究的东东搬进了电影。
比如著名的《黑客帝国》就是VR的代表,主角们的大脑都连线到一台超级电脑中,闭着眼睛,灵魂出窍,完全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所以VR叫做浸入式体验,取代真实世界。
而《钢铁侠》则是AR的代表作,主角穿上装备后,他的视野会同时出现地图、弹药、前进方向等信息,而当他在家里面研发高科技装备时,双手可以随意翻动、修改设计,这些都是典型的AR应用。所以AR叫半浸入式体验,直接融入到真实世界,并在上面添加必要的信息。
而《Pokémon Go》之父汉克曾表示,自己的孩子太黏屏幕,手机、电脑、Pad,整天和屏幕亲密接触着,他更希望孩子回到真实世界来。
《Pokémon Go》实现了汉克的梦想,让人回到真实世界玩游戏。
三、AR可能离人们不太远了
原本,在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眼中,AR的技术门槛远远高于V的,出于成本、复杂度以及电池续航时间的考虑,目前各个产品显示增强现实内容的屏幕可视面积很小,体验也很一般。但却没有想到,《Pokémon Go》在手机上可以略施小计便实现如此良好的市场效果,引发现象级的狂潮。
任天堂的《Pokémon Go》其实是非常讨巧的。它并非真正采用了什么新技术,而是直接选择在手机上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出小精灵,然后通过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唤醒玩家们的童年,最终通过游戏设定来实现自身的成功。
当然,坤鹏论认为,任天堂《Pokémon Go》这种曲线救国的做法不会是市场主流。但却引发了行业、市场对AR技术的另类思考。未来是不是可以用更多讨巧的做法,来实现相对有趣的场景。虽然这些讨巧的做法对于现实技术提升可能帮助不大,但它至少能够为行业带来更多明确的信号——AR同样是可以取得突破的关键点。
起码不少人已经预测了,腾讯会立即跟进,抄一个《Pokémon Go》出来,名字很可能叫《QQ Go》,中文叫《QQ精灵》!
目前科技界的下一个挑战是,让AR成为未来人们的主流显示界面,例如戴上类似Google眼镜的装备,眼前虚拟物品纷纷出现,本来空白的墙上播放电影;抬头看向天空就会出现天气预报;来到餐馆,自动会跳出推荐美食和大家的评价;见到客户,自动就会显示出他的联系方式,甚至他希望你看到的信息……
一个研究者将AR直接称为“21世纪的随身听”。
目前世界三大科技巨头都在致力开发AR。
Metaio:2015年被苹果收购,一家十多年经验的AR老厂,在AR技术商业化积累上也是最牛的。
HoloLens:微软的大招,表现和技术最佳,20亿美元只为它上面一个游戏,这个价格可以和Oculus VR的收购价相当。
Magic Leap:一个类似微软HoloLens的增强现实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就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但它的研发的技术目前依然处于绝密状态。总估值45亿美元,是Oculus收购价的2.5倍。
而Google很有可能要重启两年前曾轰动世界的Google眼镜计划。
据国外媒体称,Magic Leap才是真正的AR巨星,虽然它还很神秘,但已经获得到了包含Google、高通、阿里巴巴的投资,阿里巴巴蔡崇信、Google的CEO Sundar Pichai甚至直接出任董事。
Magic Leap宣传它的光场技术,可以模仿人类大脑视觉神经的运作机制,这样人们使用时,会误以为虚拟物品是真的。
Magic Leap成立仅仅6年,但它已经将目标锁定在了消费市场,据称会推出从软件到硬件的一整套AR系统,并立志要做AR领域的苹果!
Magic Leap的CEO Rony Abovitz在7月《Fortune》杂志举办的大会上透露,他们的产品即将上市。他还毫不客气地表示,《Pokémon Go》的AR影像太粗糙了。如果用他们生产的眼镜,将会像真的精灵在你身边跑来跑去,而且还不用通过手机屏幕。
小知识
ODG——智能眼镜制造商,VR/AR可切换
Osterhout Design Group是智能眼镜制造商,微软HoloLens也采用这家技术。ODG推出的眼镜主要面向的群体是企业和开发者。
不同于谷歌眼镜,ODG眼镜的整体外形类似于普通眼镜,没有不对称的设计,同样也没有外悬的棱镜,整体看起来很像粗犷的运动眼镜,只是有点肥大。
ODG的眼镜可以将用户沉浸在不同的体验里,并且可以随时将你从虚拟现实环境切换到增强现实模式中。ODG与云图片存储公司OTOY进行了合作,从而使得ODG的硬件可以在VR与AR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并且将4K、3D画质的传输速率提升到120fps。该平台还可以保证混合现实的自适应透明度和逼真的光影效果。
四、先从工业入手可能是明智之选
不过目前AR眼镜还非常昂贵,而且个头还没有发展到让人家不介意平时一直戴在脸上,所以从消费市场入手是很困难的。
所以专家们指出,AR最好先从企业入手,因为对于工作而言,多个AR眼镜并不算什么。
微软的HoloLens一开始就先锁定的是企业用户。比如:和沃尔沃合作,打造AR展示间,让顾客自由地更换汽车外型、颜色、内饰等;它还和导航公司Trimble Navigation合作,让建筑师和工程师快速打造3D模型。
而被腾讯和联想共同投资的美国AR眼镜公司Meta也直接将目标定位在了建筑师和工程师。今年6月该公司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投资。
其实,AR技术早于它的兄弟VR(虚拟现实),早在90年代初期,一群波音公司科学家为了工业用途而创造了AR。他们当时正在开发一种实验性AR系统,协助工人装配管线设备。
在Symbian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炮打蚊子”的增强现实游戏,日后诸如诺基亚“城市万花筒”等基于位置和AR的应用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游戏、应用,似乎都没有真正抓住用户的需求点,再加上谷歌眼镜在消费领域的失败,人们对AR的热情显然降至冰点。
现在已经有不少大企业开始尝试将AR引入到生产环节中来。
比如:美国一家工程公司Itamco就采用Google眼镜设计了一套辅助机械工人的AR系统,让他们边工作,边将必需信息投射到眼前,节省掉工人转头、走路去看仪表,甚至翻说明书的时间。
Itamco称,这套系统能够大幅提高效率,让两个工人就能做本来需要3~4人的工作。
有位科技界大神曾说过,人类通常会高估未来1~2年科技的发展,如AR、VR,大家脑洞大开,想象了很多,但其实目前是实现不了的,但往往又会低估未来4~5年的科技发展水平。
转载请注明:电商回忆录 » 坤鹏论:VR万万没想到 一个游戏就让它比AR落后100倍